摘要:红色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,与幼儿园思政教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。本研究深入探讨二者融合的原则,精心设计融合课程,旨在为幼儿园思政教育注入活力。通过遵循适宜性、教育性、系统性等原则,从课程目标、内容、实施及评价等方面构建全面的课程体系,助力幼儿在红色文化熏陶下,形成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,实现全面发展。

关键词:红色故事;幼儿园思政教育;融合;课程设计

引言

幼儿阶段是个体品德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,幼儿园思政教育至关重要。红色故事作为民族精神的瑰宝,蕴含着先辈们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。将其与幼儿园思政教育融合,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幼儿传递正能量,激发爱国情感,塑造正确价值观。然而,要实现有效融合,需遵循科学原则,精心设计课程,为幼儿成长奠定坚实思想基础。

一、红色故事与幼儿园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则

(一)适宜性原则

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。不同年龄段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差异,小班幼儿适合简单直观、情节单一的红色故事;中班幼儿可接触稍复杂、具有一定情感冲突的故事;大班幼儿则能理解内容更丰富、主题更深刻的故事。课程难度与活动形式也应适配各年龄段,确保幼儿能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。

(二)教育性原则

融合课程应具有明确教育价值,能对幼儿品德、情感、认知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。故事内容要蕴含勇敢、爱国、奉献等正向价值观,通过课程活动引导幼儿理解并认同这些价值观,将抽象观念转化为具体行为,助力幼儿良好品德形成。

(三)系统性原则

课程设计需形成系统体系,从目标设定、内容选择、实施过程到评价反馈,各环节紧密相连。不同红色故事在课程中应合理安排,循序渐进地呈现,形成连贯的教育脉络,持续深化幼儿对红色文化与思政理念的理解。

(四)趣味性原则

为吸引幼儿兴趣,课程要充满趣味性。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,如动画、游戏、角色扮演等,让红色故事生动呈现。课程活动设计要富有趣味,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热情,在快乐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。

二、红色故事与幼儿园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设计

(一)课程目标设定

1.情感目标

激发幼儿对红色故事的兴趣与好奇心,培养积极倾听与参与的态度;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先辈们的爱国情感、英勇无畏精神,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;培养幼儿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,让幼儿在情感上认同并向往正面价值观。

2.认知目标

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故事,知晓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;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思政概念,如勇敢、团结、奉献等,初步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;提升幼儿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,通过故事讲述与讨论,让幼儿能清晰表达对故事的感受与想法。

3.行为目标

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红色故事中的精神,如勇敢面对困难、与同伴团结友爱等;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,从身边小事做起,传承红色基因;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相关活动,如故事表演、绘画创作等,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热爱。

(二)课程内容选择

1.依据年龄分层选择故事

小班:选取情节简单、形象鲜明的红色故事,如《国旗国旗真美丽》,以儿歌形式让幼儿了解国旗的重要性;《潘冬子送盐》片段,通过简单情节展现小英雄的机智。这些故事语言简洁、画面生动,易于小班幼儿理解与接受。

中班:选择情节稍复杂、有一定冲突的故事,如《鸡毛信》,海娃机智送情报的情节充满紧张感,能吸引中班幼儿注意力;《倔强的小红军》,通过小红军的故事培养幼儿的坚韧品质。此类故事有助于提升中班幼儿的理解与思考能力。

大班:提供内容丰富、主题深刻的故事,如《长征的故事》,全面展现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与伟大精神;《狼牙山五壮士》,让大班幼儿感受英雄们的英勇无畏与爱国情怀。这些故事能引发大班幼儿深入思考,培养其批判性思维。

2.拓展故事相关知识

在每个故事基础上,拓展相关历史背景、文化知识。如讲述《小英雄雨来》时,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、日军侵略行为等,让幼儿更全面了解故事发生背景;讲《王二小》时,讲解放牛娃在当时社会中的生活状态,以及王二小牺牲的意义,丰富幼儿认知;引入与故事相关的红色歌曲、诗歌,如学习《歌唱二小放牛郎》歌曲,朗诵《我爱这土地》诗歌,加深幼儿对故事情感的体会,从多维度感受红色文化魅力。

(三)课程实施过程

1.教学方法运用

情境教学法:创设与红色故事相关的情境,如模拟“红军长征路”场景,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红军战士的艰辛;布置“抗日根据地”教室环境,幼儿扮演不同角色,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与时代背景。

角色扮演法:组织幼儿进行红色故事表演,如《刘胡兰》,幼儿分别扮演刘胡兰、敌人等角色,通过表演亲身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与精神,增强对故事的理解与记忆。

讨论交流法:在故事讲述后,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问题与价值观,如“如果你是海娃,会怎么送鸡毛信?”“刘胡兰为什么那么勇敢?”,鼓励幼儿发表自己观点,培养其思维与表达能力。

2.教学活动设计

集体教学活动: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红色故事集体教学,教师生动讲述故事,运用图片、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,引导幼儿共同讨论,分享感受。如开展《闪闪的红星》集体教学,教师播放电影片段,讲解潘冬子成长历程,组织幼儿讨论潘冬子的优点。

区域活动:在班级区域设置“红色文化角”,投放红色故事图书、拼图、手偶等材料。幼儿可自主选择材料,进行故事阅读、拼图游戏、手偶表演等活动。如幼儿用手偶表演《小兵张嘎》故事,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,加深对故事理解。

主题活动:每月开展一次红色故事主题活动,如“红色故事月”,活动期间组织故事演讲比赛、绘画展览、亲子红色之旅等。例如,举办“我心中的英雄”绘画展览,幼儿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,并讲述理由,展示对红色故事的理解与感受。

(四)课程评价体系

1.幼儿学习评价

观察记录:教师通过日常观察,记录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表现,如参与度、对故事理解程度、行为变化等。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是否能准确表现角色特点,在讨论中是否积极发言,以了解幼儿学习情况。

作品分析:对幼儿在课程中创作的作品,如绘画、手工作品等进行分析。分析幼儿绘画中对红色故事场景与人物的描绘,手工制作的红色文化物品,判断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情感表达。

家园反馈: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对红色故事的兴趣与行为表现。家长观察幼儿是否主动讲述红色故事,是否在生活中践行红色故事精神,如是否更勇敢面对困难等,教师综合家园信息评价幼儿学习效果。

2.课程效果评价

教师自我反思:教师定期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自我反思,分析教学目标达成情况、教学方法有效性、活动组织是否顺畅等。思考在讲述《长征的故事》时,幼儿对长征艰辛理解是否到位,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进。

同行评价:组织同行教师观摩课程,进行评价与交流。同行从课程内容选择、教学方法运用、幼儿参与度等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,促进课程优化。

家长评价:通过问卷调查、家长会等形式收集家长对课程评价。了解家长对课程内容、活动形式是否满意,幼儿在家中表现变化是否符合预期,根据家长反馈调整课程。

结语

红色故事与幼儿园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设计,为幼儿思政教育开辟了新路径。通过遵循科学原则,精心设计课程目标、内容、实施与评价体系,能有效将红色文化融入幼儿教育。教师与家长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,持续探索创新,让红色故事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,助力幼儿树立正确价值观,培养爱国情怀,为未来成长筑牢思想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