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叮铃铃……”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,班主任的第5通电话又打来了。电话那头,班主任无奈地说:“孩子又喊着肚子疼,您看是不是来学校把他接回家呀?”妈妈一听,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赶忙放下手里正忙的事儿,急匆匆赶到学校。

到了学校,妈妈看到孩子正坐在座位上,小脸皱巴巴的,双手捂着肚子,一副难受的样子。妈妈心疼地把孩子接回了家,可到家没一会儿,孩子就像换了个人似的,活蹦乱跳起来,还眼巴巴地望着冰箱里的冰淇淋,嚷嚷着要吃。妈妈看着孩子这模样,气得直跺脚,忍不住大声说道:“你这孩子,到底是装病逃学,还是真有毛病查不出来啊?”

先别急着对孩子发火,这种情况在门诊实在是太常见了,好多孩子是真真切切地感到疼,只不过这病根不在肚子上,而是在心里呢。孩子心里藏着事儿,压力太大,身体就会用疼痛的方式来“喊救命”。

一、心理压力真的会让孩子生病

咱们总觉得孩子每天无忧无虑的,没什么烦恼。可实际上,他们承受的压力可一点儿都不比大人少。

就说二年级的小美吧,每次一到考试前,她就紧张得不行,肚子就开始“咕噜咕噜”响,紧接着就是拉肚子,一趟趟地往厕所跑。五年级的昊昊,转到新学校后,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同学,心里特别不安,天天喊着头疼,上课都没办法集中精力。还有初三的雯雯,备考的时候压力巨大,经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,整个人都没了精神。

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心理科的数据显示,每10个反复喊着肚子疼的孩子里,就有3个是因为心理压力在作祟。这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身体疼痛,在医学上有个专业的名字,叫躯体化反应。简单来说,就是孩子的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出口,身体就只好通过疼痛这种方式来发出求救信号。

二、8个信号教你识别心理疼痛

要是孩子出现下面这些情况,家长们可就得提高警惕了,这很可能不是普通的肚子疼。

图片源于网络,侵删

1️⃣ 疼痛会跑:孩子今天说肚脐周围疼,疼得直打滚;明天又变成胸口闷,感觉喘不过气来,疼痛的位置一点儿都不固定。

2️⃣ 周末消失:上学日的早晨,孩子一起床就说肚子疼,难受得不想去学校;可一到节假日,就像换了个人似的,活蹦乱跳,玩得可开心了。

3️⃣ 检查正常:带孩子去医院,血常规、B超、胃镜,能做的检查都做了,可结果都显示没问题,这让家长们一头雾水。

4️⃣ 拒绝安慰:家长越是关心孩子,孩子反而疼得越厉害,好像这疼痛是故意做给家长看的一样;可要是让孩子玩会儿游戏,或者给他讲个有趣的故事,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,疼痛好像就能缓解一些。

5️⃣ 伴随症状:孩子肚子疼的同时,还会出现头疼、恶心、尿频等症状,这些症状就像在开“疼痛派对”,一个接着一个来。

6️⃣ 逃避行为:只要一提到上学、练琴或者写作业,孩子就说肚子疼,怎么都不肯去做。

7️⃣ 疼痛时间:孩子肚子疼的情况持续超过1个月了,每个月还会发作3次以上,这可不是偶尔闹一次肚子疼那么简单。

8️⃣ 家族倾向:要是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经历,那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。

三、千万别对孩子说这3句话

当孩子出现心理性疼痛时,家长说话可得注意,下面这3句话可千万别说。

1️⃣“你就是装病不想上学!”——孩子本来心里就委屈,家长这么一说,会让孩子更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痛苦,只能把委屈都憋在心里。

2️⃣“检查都没事,忍着就行!”——孩子已经疼得难受了,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求助信号,还让孩子忍着,这可能会让孩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。

3️⃣“你看看人家怎么不疼?”——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,家长这么比较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没用,产生羞耻感,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。

图片源于网络,侵删

四、正确应对三步走

第一步:观察记录

家长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,把孩子疼痛的情况都记下来。

疼痛时间:比如孩子是不是在考试前、兴趣班当天或者被老师批评后容易肚子疼。

伴随事件:孩子肚子疼的时候,是不是还发生了其他事情,像和朋友吵架了之类的。

缓解方式:看看孩子做什么事情能让疼痛缓解,是玩游戏不疼了,还是抱着玩具能好一些。

第二步:身体检查+心理评估

身体检查:先带孩子到儿科,让医生给孩子做个全面的身体检查,排除器质性疾病,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。

心理评估:再到心理科,让孩子做一下儿童焦虑/抑郁量表等评估,看看孩子的心理状况。

必要时干预:要是医生觉得有必要,还可以让孩子进行沙盘疗法、绘画心理分析等,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压力。

第三步:家庭减压行动

调整作息:给孩子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,允许孩子每周有1天“自由放空日”,这一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不用被各种学习和任务束缚。

情绪命名游戏:和孩子一起玩情绪命名游戏,用“火山级”“小雨级”等来形容孩子不同的压力程度。比如,孩子说今天压力很大,就可以说这是“火山级”压力。

设立安全角:在家里给孩子布置一个安全角,放上帐篷,里面摆满孩子喜欢的玩偶。当孩子心里难受的时候,就可以躲进去,让自己放松一下。

我院的心理医师建议:“每天放学后,家长先给孩子20分钟的‘废话时间’,在这段时间里,家长不要评判孩子说的话,只要认真倾听就好,让孩子把心里的烦恼都倒出来。”

五、什么时候需要用药?

图片源于网络,侵删

大多数情况下,通过心理疏导就能改善孩子的症状。但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,医生可能会考虑给孩子开具短期抗焦虑药物,同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。

️ 疼痛导致孩子体重下降超过5%,这说明孩子的身体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。

️ 孩子持续失眠或者做噩梦,精神状态很差。

️ 孩子出现自伤行为,比如用手抓自己、撞墙等,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,必须及时治疗。

孩子老喊肚子疼,检查却没问题,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的心理问题。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,多留意孩子发出的这8个信号,学会正确应对的方法,避开那些误区。用耐心和关爱,帮助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,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。毕竟,孩子的身心健康,才是家长们最大的心愿。

会诊地点:

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

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咨询/挂号:

1、点击微信公众号页面“自助挂号”;